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中国区)官方

2010-07-26
5万亿出炉“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终于掀开面纱
      7月20日,业界期待已久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的面纱终于掀开,并正式更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据相关人士介绍,该规划经过多次的修改,完善,目前已经形成定稿,并已通过发改委的审批,将按照有关程序上报国务院。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
    此次,国家5万亿的出炉主要重点围绕围绕非石化能源比重和碳减排这两个目标展开,是属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范畴。
    评论:5万亿要花在刀刃上
7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江冰透露,《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形成比较成熟稿件,准备上报国务院审批。该规划提出,从2011年至2020年,将累计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将可增加产值1.5万亿元。
  之前盛传的“新能源”规划如今以“新兴能源”发展规划面貌出现,江冰说,这是因为规划不仅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还包括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比如洁净煤、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等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等的部署规划。
        在2008年以来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能源产业作为引领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在我国,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样是改善能源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契机。
未来10年,5万亿元的投资将怎样撬动我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答案有着巨大的想像空间。如何将这一大笔钱花到刀刃上,切实推动新兴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平地起高楼”的新能源领域,如何在抢占制高点的同时避免盲目投资,则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智慧。
        近日的一则报道值得反思。过去两年内,一家名叫“全球水电工业公司”的美国企业,携“太空太阳能”等高科技概念,与多个地方政府签署了太阳能发电的框架协议。其投资计划动辄以数十亿欧元计,规划发电总量达到中国2020年光伏发电规划总量的25倍。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仅为7.5万美元,其技术的先进性亦存疑。迄今为止,除了某合资公司的前期费用8.2万美元外,其他协议投资再无动静。
  这样的事例让那些兴致勃勃招商引资的官员有些尴尬。在没有经过仔细审核,连对方注册资本多少都“的确没注意”的情况下,就拍板敲定投资协议,其发展新能源产业之心是否太过迫切?而类似情况可能还不是孤例。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大规模商用,将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一场革命,市场空间巨大,作为投资项目而言无疑极具吸引力。但它所包含的技术可能不像传统产业那么容易搞明白。多年来,若干版本的“水变油”闹剧就是典型例子,最近就有专家提醒,警惕“水变油”借壳新能源卷土重来。
        为了更好地识别、筛选有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建立统一的权威技术评估机构至关重要。当前,一些地方对新能源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提高效率固然值得倡导,但项目评估一定不能简化。即便肯定了技术优势,也不宜操之过急大规模产业化。由于新能源产业近几年爆发式增长,很多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周期太短,如果产品研制中的问题在大量投放市场之前没有充分暴露并有效解决,将来可能出现大面积设备故障,造成重大损失。“大干快上”的隐患显而易见,发展新能源这种新鲜事物需更多耐心。
      事实上,由于政策鼓励,进入门槛又低,近年大量企业涌入新能源领域。据了解,近20个省份在申请或已建立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大多数打出太阳能和风能牌。有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产业近5年来每年增长近150%,风电增长也是翻倍。产能井喷直接导致低价竞争,甚至恶性竞争。而一个背负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不应该从上马伊始就伴随着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阴影,对各地方而言,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项目着实需要更多理性。
      自主核心技术欠缺仍然是掣肘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生产光伏电池的主要设备和原材料还需大量进口,风力发电机兆瓦级以上技术主要依靠国外技术转让。因此,增加新能源技术的科研投入迫在眉睫,如果只满足于在新能源产业的制造部分不断扩大产能,则偏离了借此转型升级的方向。
      此外,发展新能源产业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和能源消耗问题仍需科学评估。如太阳能发电一直面临原材料多晶硅高耗能高污染的质疑。如果新能源项目变成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无疑与大力发展该产业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在环保设备添置、环保技术研发上,该花的钱一定要花。
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还须三思而后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