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中国区)官方

2010-11-06
活在感官里
        活在感官里——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随着阅历的增长,人的感官会钝化。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有一根头发丝儿掉在身上,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那种难过不断地膨胀,会哭闹起来,又说不出所以然,恼得妈妈要打人。那时觉得这是天大的痛苦,可妈妈觉得那甚至根本不能算得什么“感觉”。长大以后才慢慢发现,头发粘在身上的那种刺痒感,似乎越来越浅淡了,有时候甚至不能意识到,意识到以后,也并非觉得那么难以忍受了。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皮越长越厚——好吧好吧,就算这也是因素之一­——而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自动过滤、分类了外界的刺激:构不成威胁的,我们便“无意识地”降低了敏感度,可能造成伤害的,我们便相应有意地提高了敏感度。
        换言之,我们很多时候是活在“大脑引导为主、感官刺激为辅”的“主观感受”里。这种“主观感受”更多的是受制于我们的过去,夹杂了太多的记忆的牵绕,它来自于大脑深处,而非外界刺激。我们与外界最直接的媒介失去了主要发言权,反而是后天形成的思想取而代之,并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趋势会愈加明显。所以说,活在感官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活在感官里,并不代表着活在本能里,这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指对外界刺激“直接接受并消化”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内化”;后者则是指人对外界“从自身欲望出发”而展开行动的“外显”。简而言之,前者作用于自己,后者作用于他人。活在感官里,看到天空便觉得开阔,踩到地面便觉得踏实,看到红色就会兴奋,看到蓝色便会忧伤;听到音乐就幸福,听到噪音就心慌;如此,喜怒哀乐便能够单纯许多吧?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感受,生活就变得纯净了许多,活得便轻松得多。
        经历的东西越多,思考得越多,得到的主观感受越多,每天从主观感受得到的信息也越多。事实上呢?那些让你产生联想的,会比你直接从外界得到的东西更有益么?假如不能让你更幸福的,就丢掉,或者放在心底某个安全的地方,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看看。假如让你幸福过的,那就好好收藏,新的一天还会有新的幸福,不要让得到新的幸福的机会,在你“反刍”的时候溜走。
        为什么把最初的那个自己收起来,不再用我们“天然的”生活方式继续生活呢?为什么不回归单纯呢?朋友说有些东西会慢慢改变,那说明我长大了。长大和单纯有必然的联系吗?应该不是“零和”的吧?我思索了好久,忽然发现,原来单纯不是不思考,不是幼稚,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成长也不是代表暗黑,不是尔虞我诈,只是一种经验随时间累加的动态行为。单纯可以是很成熟的单纯,成长也可以是很单纯的成长。活在感官里,就是回归本性、回归单纯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生在世,总归要尽可能地让自己幸福一点儿。
        所以不妨试着享受电台男DJ低沉磁性的声线,管他说什么呢!不妨试着享受风吹过头发的生动,管他发型乱不乱呢!不妨试着享受斜前方那位女孩美好的背影,管他车里拥堵有多要命呢!不妨欣赏不同人脸上各种丰富的表情,管他火车挤不上去要不要紧呢……